2018年,湖南一位百岁老人突然昏倒,被紧急送医,然而,医生给他做检查时,竟被老
2018年,湖南一位百岁老人突然昏倒,被紧急送医,然而,医生给他做检查时,竟被老人体内的情况惊呆了:“他身上,怎么会有这些东西?”话说2018年,湖南湘阴县有位百岁老人,叫钱建民。老爷子平时身体还算硬朗,那天却突然眼前一黑,就倒了。家人吓坏了,赶紧叫车送医院。到了医院,一系列检查下来,医生拿着X光片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他们反复确认,甚至以为是机器出了问题。因为在老爷子的头颅、胸腔、四肢里,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几十块金属异物。大的像花生米,小的像碎玻璃碴。“他身上,怎么会有这些东西?”医生们面面相觑,满是震惊和不解。这些金属片,像是从战争电影里跑出来的,狰狞地嵌在一个百岁老人的血肉里,陪着他度过了大半个世纪。在家人的追问下,一段尘封了70多年的往事才被揭开。这些“鬼东西”,是弹片。它们是钱建民老人青春的“纪念品”,也是他九死一生的证明。老爷子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。他曾是国民革命军第73军的一名士兵,一个在枪林弹雨里为国家拼过命的年轻人。他参加过惨烈至极的长沙会战、衡阳保卫战。我们今天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冰冷文字,却是他用命趟过的火海。有一次,一颗炮弹就在他身边炸开,他当场昏死过去,是战友把他从死人堆里刨出来的。命是捡回来了,但几十块弹片,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身体里。这些弹片,就像一本地图,标记着他身体每一处曾经的创伤。有一块大的,就在他眼眶下面,离眼球就差那么一点点。这些弹片,是他一辈子都取不出来的“勋章”,也是折磨了他一辈子的痛苦根源。他的右耳几乎失聪,眼睛也早早花了,身上常年隐隐作痛。可这么多年,他回到老家,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,种地、养家,从不跟人提起当年的事。邻里乡亲只知道他是个和蔼的老头,谁能想到,他身体里竟藏着一部战争史诗?钱建民老人的故事,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,在当年激起了不小的涟漪。大家敬佩他,心疼他。他代表了那样一代人,把血与火的记忆自己扛,把和平与安宁留给我们。他们是沉默的英雄,功勋写在身体里,而不是挂在嘴上。然而,时间快进到咱们现在,我们这个时代,还需要英雄吗?当然需要。但我们对待英雄的方式,好像有点变了。就在前不久,武汉大学一个叫孙毅杰的大二医学生,在飞机上救人的事儿,你肯定也听说了。一个女孩突然不舒服,情况紧急。孙毅杰听到广播,想都没想就冲过去了,问病史、量血压、测血氧……一套操作下来,女孩转危为安。多好的一件事儿!一个未来的医生,用自己所学,在万米高空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接力。按理说,网上应该是一片叫好。确实,大部分人都在点赞。可总有一些声音,特别刺耳。有人开始“挑刺”了:“他一个大二学生,有行医资格证吗?”“这操作规范吗?万一出事了谁负责?”“这是在作秀吧?”这些话像不像一种新的“弹片”?钱建民老人身体里的弹片,是敌人打过来的,看得见,摸得着。而孙毅杰他们遇到的这种网络“弹片”,无形无影,却能精准地射向人心最柔软的地方。孙毅杰事后回应说,他了解相关法律,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紧急救助,不用承担责任。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,还得先去学习法律条文,给自己想好“退路”。这本身,就是一种悲哀。从钱建民到孙毅杰,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,英雄的内涵或许在变,但那份血性与担当,是一脉相承的。钱建民老人面对的是真枪实弹,他没退。孙毅杰面对的是危急的病人与未知的风险,他也没退。钱建民老人,用一身的伤疤,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。他把痛苦藏起来,把荣耀还给了国家。我们今天享受着这份和平,难道不应该更好地去守护那些传承着英雄精神的后辈?别让我们这个时代,一面呼唤英雄,一面又用刻薄的言语,把一个个想成为英雄的人,逼回沉默的人群里。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。